(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石灰吟有哪些相关古诗 石灰吟的古诗来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石灰吟的古诗

石灰吟的古诗如下: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咏物抒怀的古诗有哪些 三首就够了.墨梅,石灰吟除外...

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李商隐《屏风》(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正确的古诗《石灰吟》的诗句是什么?

石灰吟原文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编辑本段]石灰吟原文(2)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石灰吟的古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石灰吟的古诗。

古诗文网下载APP推荐诗文名句作者古籍石灰吟作者: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古诗文网APP客户端立即打开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J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J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f3054465947d.aspx于谦于谦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J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J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424篇诗文收藏下载复制完善猜您喜欢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51c560529d2a.aspx背诵赏析注释译文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收藏下载复制完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df14e6fd217b.aspx背诵赏析注释译文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标签:

关键词: